阳光灿烂的日子——不用太多介绍,估计你已经看过了。
张元的《北京杂种》——被认为是中国首部独立创作的影片,主题集中在一批交杂着现实与幻想又充满着怀旧心理的年轻北京人身上,表达出一种强烈的悲凉感和残酷感。
庄宇新的《爱情的牙齿》——这部小成本电影与《阳光灿烂的日子》背景相近,描写了七八十年代一位生活在北京的女混混,从青少年到中年的几段情感经历。蒙特利尔电影节参赛片。
谢飞的《本命年》——谢飞导演的名作,姜文主演,影片风格朴实、自然,具有浓厚的北京地方特色。第四十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路学长的《长大成人》——影片讲述北京音乐青年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成长经历,是一部少年的成长史,真诚、细致而又残酷地表现他们这一代人对生活的思考和热爱,也借用少年人的经历,对社会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判。该片画面朴实,充满强烈的人文关怀,同时也表现了导演的自我成长情结。(影片女主角朱洁在拍完此片后就因吸毒过量去世)
张扬的《向日葵》——北京胡同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因为历史原因终止艺术梦想的父亲对儿子长达30多年关爱的故事。
杨天乙的《老头》——这是一个之前跟影视毫无关系的女孩;第一次拿起DV机;第一次拍摄纪录片;耗时过两年;一切自费;拍摄的是一群被忽略的北京退休老头。
何建军的《蔓延》——低成本地下电影,讲的是艺术院校的一名女教师和一名被大学开除在天桥上卖盗版DVD文艺青年以及在北京社会底层游移的一些人的故事。
北京的风很大——当年很火的地下纪录片。北京拆迁的场面,接着,推婴儿车的老人、拣破烂的流浪者、准备接新娘的婚车、羞涩的外地民工、纪律严明的武警战士、匆忙的上班族、带着中国姑娘的老外、身着前卫的都市新人类以及像被追赶的鸡一般的美容院小姐等被一个手持话筒、身边跟着摄影师的高大的胖小子截住,耳边响起一声突兀的问话:”你觉得北京的风大吗?”人们对这个最简单的问题的回答和他们对这种冷不丁的提问方式的反应是大不相同的。
另外还有不少反映北京的不错的影片,如果喜欢我可以再给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