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资讯 · 2021年7月21日

徐克的电影《青蛇》,为什么不叫《白蛇》?

第一次看徐克电影《青蛇》时,我也曾有过“为什不叫《白蛇》?”的疑问。

后来才知道,电影《青蛇》虽然讲的也是《白蛇传》的故事,但叫《青蛇》而没有叫《白蛇》是因为电影改编自李碧华的小说《青蛇》。

1990年代初期,李碧华的小说超级火,陈凯歌拍了李碧华的《霸王别姬》,徐克则拍了李碧华的《青蛇》,两部电影都获得了很大成功。

看过电影《青蛇》的朋友都知道,《青蛇》跟《白蛇传》相比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比如青蛇成了主角,白蛇成了配角;法海不再是老法海,而且还有了些许情义。

总体来看,《青蛇》很有魅力,没把小说拍坏,还让大家看到了一个极具个性的青蛇与法海。

另外,徐克在《青蛇》里尝试了风格的变化,包括画风、原声音乐、人物表演都非常具有个性。影片时而走昆曲风,时而走西域范儿,徐克确实是“才气侧漏”。

如何评价徐克的电影《青蛇》?

《青蛇》是我觉得徐克署名导演的电影作品中最好的一部,说《青蛇》是华语电影美学的一座高峰,我觉得这样的评价也不为过。

我们常说“剧本是一剧之本”,而《青蛇》的剧本是相当过硬的,李碧华和徐克都喜欢“故事新编”,把“传奇”和“现代”的价值观、爱情观等构成“镜像”,试图呈现出正邪、理欲、人性层面的辨证,以及女性意识的某种觉醒,这些都使《青蛇》在《白蛇传》的相关文学、影视领域里,成为了一个比较独立的存在。

如果说民间故事《白蛇传》强调的是人与社会、人与人外在层面摩擦、冲突的传奇感,并迎合了男权社会的价值观;那么李碧华的《青蛇》“偏要”书写边缘化的人物、世俗的欲望、残酷的主题,不仅消解了古老爱情的传奇感及价值观,还周全了对扁平人物性格、逻辑的刻画,从多角关系的情欲演义回溯到人性的哲学命题,在东方浪漫主义的古典氛围里折射出一种后现代主义的批判精神。

看过《青蛇》原著的观众应该知道,原著比电影更残酷、更现实。李碧华笔触阴刻,在冷酷凉薄的叙述视角中多了几分戏谑和辛辣,恨不得把世间男女、情爱、人性一一剖开、剥离,不过李碧华在故事讲述上所表现出的隐忍,对爱情的淡漠、甚至讽刺,都稀释了那种大开大合的浪漫;徐克手法温柔,让故事叙述多了几分梦幻和悲悯,中和了原著里如人性寓言般的残酷和现实。

原著和电影比较起来,主题轴心是比较契合的,但又在角色设定、故事叙述等方面做了调整和创新,从侧面呈现出文学和电影间不同的质感。

李碧华的小说似乎天生就是一部电影剧本,徐克改编剧本的水平虽然不是很稳定,但是有了好剧本便如鱼得水,他知道好的故事里应该有哪些,在紧凑的故事推进和复杂的人物矛盾中呈现出极富弹性的戏剧张力,偶尔玩一玩讽刺和隐喻,让观众在大开大合的浪漫主义里读出几分现实主义的批判意味。